关键岗位上的新生力量:与中欧班列一起成长的年轻人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赵觉珵杨檬】在“90后”哈萨克族小伙叶尔兰·学源位于阿拉山口站的办公室里,摆放整齐的上百个印章是他与中欧班列共同成长的见证。作为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阿拉山口站的一名俄文翻译,叶尔兰的职责之一是将货运单据上的重要信息由俄文翻译成中文并盖上对应的印章。这几年,叶尔兰的“印章盒”肉眼可见地越变越大,这也意味着货运代理公司和货物品类的增加。与叶尔兰有同样感受的、服务于中欧班列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从编组站到物流公司,他们分布于不同的关键岗位。随着中欧班列相关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年轻的“90后”,甚至“00后”正在成为新生力量。

阿拉山口站入境货物把关“第一人”

叶尔兰的工作在业内被称为“译票”,这也是国际联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流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当拿到哈萨克斯坦铁路方传来货物运单据后,叶尔兰需要将发货人、收货人、到站、品名等俄文信息翻译为中文,同时找到货运代理公司、货物品类等对应的印章,将它盖在俄文上,之后再录入铁路95306系统里。

位于祖国西陲、毗邻哈萨克斯坦的阿拉山口是中欧班列西通道的重要节点。今年上半年,阿拉山口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中亚)班列达3820列,同比增长15.8%,口岸过货量819.2万吨,同比增长16.7%。

作为阿拉山口站入境货物把关的“第一人”,叶尔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最开始他只会用到一些矿产、木材类的印章,现在印章“家族”越来越庞大,服装鞋帽、汽车整车、机械设备、食品等都出现在他的“印章盒”里。根据国铁集团早些时候发布的信息,目前中欧班列运输货物品类已达5万余种。

回忆起7年前刚刚到阿拉山口站工作时的场景,叶尔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虽然在大学是俄语专业,但毕业时的俄语远不如现在流利。“许多涉及铁路联运的专业词汇,我是上班之后才第一次接触到。比如‘铁精矿’和‘铅精矿’,还有‘红花籽’和‘葵花籽’,这些词都容易搞混。”叶尔兰说,关键岗位上的新生力量:与中欧班列一起成长的年轻人随着中欧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越来越多,自己也得跟上它的“速度”。

由于中欧班列的增开与阿拉山口站场线路扩能改建,叶尔兰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但数字技术的推进也在帮助他减轻负担。“现在我们使用的数字口岸系统有所有的进口货物信息,也具备批量操作功能,不需要用纸质票据一张张翻译”,叶尔兰说,以前票据都是随着火车带过来,现在通过数字口岸系统可以提前翻译,在哈方火车还没有到达时,只需1个人用30分钟就能完成翻译工作。

“虽然经我手翻译的只是小小的票据,但随着它们抵达全国各地,我的自豪感也越来越强。”叶尔兰说。

与国外代理合作,颇似“打怪升级”

在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运营部主管Sarah(应采访者要求,文中使用其工作时英文名)望着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的方向,感慨地说,“十多年来,中欧班列变化太大了。”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满载中国制造的IT电子产品从重庆团结村站出发,耗时16天,最后到达德国的杜伊斯堡,实现了“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的全线开行。2016年来到公司的Sarah见证了中欧班列的成长。

在Sarah眼中,入职的8年时间里,公司的业务模式在不断调整、变化。Sarah所在的岗位主要是做一些中欧班列在途操作,包括异常情况处理。据她介绍,最开始时,相关系统没有现在这么完备、专业,效率相对较低,以前一天只能处理一两个班列,现在最多可达到近10个。数据显示,自2011年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开通后,班列开行规模成倍增长。由当年的17列增长至2023年的超2600列,增长100多倍。

Sarah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欧班列发展至今,跟国外代理的合作过程,颇像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最开始那段时期,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挑战——来自客户的催促,来自国外代理的不配合,还有工作上习惯的差异。但随着中欧班列运行越来越多,“国外代理跟着我们和中欧班列共同成长。”

人数上变化明显——国外代理最开始的团队可能只有一两个人,后来随着业务不断发展、要求提高,团队不断壮大。其次,他们的工作模式也逐渐更加贴近中国员工的工作模式。“如今,跟我们打交道的国外代理,大多数已熟练掌握微信使用。他们中很多人还学会了一些中文。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国外代理对中欧班列越来越认可、越来越重视。”Sarah说。

从车号员到车间工程师

重庆兴隆场编组站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承担了中欧、中老、中越等国际班列的列车解体、编组任务。33岁的兴隆场车站调度车间行车专业工程师黄超已在这里工作9年,目睹了兴隆场的变化。

黄超介绍说,中欧班列所需的平车需要在兴隆场编组站配空,然后在团结村装车,之后回到编组站进行集结、编组、技术作业等,所有条件具备后出发驶往欧洲。近年来,中欧班列的往返数量明显增多。去程列车尤其能体现这一点:原来每天可能只开行一两趟,现在每天多达六七列。去程每列中欧班列编组车数也增长很多:原来他们编组的是50辆,现在是55辆,属于满轴开行。

据了解,从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最开始的路线只有重庆到杜伊斯堡,如今涵盖德国、波兰、荷兰、芬兰、匈牙利、俄罗斯等。回程货源地主要为德国、波兰、俄罗斯等。班列辐射范围持续扩大,可通达欧亚113个城市节点。

由于开行量增大,编组站为中欧班列量身定做了一些运输组织优化措施。比如为班列配备整列的合格平车进行装车,实现车列整进整出,极大压缩中欧班列在编组站的中转时间,从原来最长需要7个小时到如今只需1个多小时。

从2015年入职到现在,黄超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我从最基层的车号员干起,到车站值班员,再到现在的车间工程师,一路走来学到了太多东西。”他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大学期间我通过《新闻联播》第一次听说‘中欧班列’。如今,我已在岗位上深耕9年。每当和朋友、同学聚会时聊起这个话题,自豪感和成就感会油然而生。”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